有見俄羅斯對烏克蘭虎視眈眈,承認烏東DPR、LPR獨立地位及建立軍事同盟後,預期打算再下一城。本來兩天前寫好評論,欲警告輿論界主流形勢錯判,可惜仍趕不上普京的雷霆手段,回天乏力。
俄軍今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入烏克蘭領土,幾乎與聯合國安理會商討烏克蘭危機的緊急會議(輪任主席為俄羅斯)、普京於電視宣布「特殊軍事行動」同時進行。從策略、舖排、欺敵到宣言,普京的高明技巧堪稱教科書典範。
戰場看似紛亂,但俄羅斯實際戰略目標在逐步實行:
.封鎖亞速海(Azov Sea),目標一完成
.雖未登陸但轟炸了奧德薩(Odessa),附近備有部隊待命,目標二半完成
.假如繼續從克里米亞(Crimea)推進,接連烏東大片土地,淡水供應該能逐步正常化,目標三進行中
再進取一點,同時外國不肯軍事介入的話,烏克蘭領土被割泰半,扶植傀儡管治,形成俄國對北約軍事緩衝帶;更進取而外國仍然態度保守的話,烏國全境失陷,指日可待。
初步結論 — 無疑是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,涉及來自四面八方的地面入侵,其戰略目標遠比奪回頓巴斯(Donbas)更雄心勃勃。最壞情況,包括全境佔領及政權更迭,不無可能。
俄媒RIA早前引述國家杜馬獨聯體事務委員會主席Leonid Kalashnikov稱,DPR及LPR疆域包括完整的頓涅茨克及盧甘斯克州,其中僅1/3屬兩獨立政體控制。本來他們欲「收復領土」,協議名義上不包括俄羅斯協助在內,但仍為有意擴大戰果的俄方留下尾巴。
果不其然,翌日總統普京向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呈請要求對國境外用兵,顯然並非針對俄軍已進駐之佔領區。決議於議會無異議通過,普京於是取得進一步對外用兵的法理依據,而且這是強力的「空白授權」:無動員規模、無時限、無指定目的地。緊接而至,DNR、LNR領袖致函普京請求派兵「協助擊退烏克蘭侵略」,動武正當化的前置條件遂告完成。
以下為非專業觀察至今的零散筆記,旨在紀錄戰場布局及俄羅斯混合戰法,以及坊間輿論對烏克蘭軍作戰的誤解:
這並非1991或2003年左右美國之於伊拉克,俄羅斯正使用一些巡航導彈和精準制導彈藥(PGM)打擊目標,但並未全面打擊。到目前為止,已有影片示意巡航導彈向烏克蘭深處戰略目標發射,其中大部份可能是「口徑」導彈(Kalibr Missile)。在戰術層面,俄羅斯使用多管火箭系統(MLRS)打擊目標,為地面進攻做準備,尤其在哈爾科夫(Kharkiv)附近。
證據顯示,前進軸心分別來自烏國首都基輔(Kyiv)邊陲、白羅斯(Belarus)的戈梅利(Gomel)、俄羅斯的別爾哥羅德(Belgorod)以及克里米亞。也有可能包括庫斯克(Kursk)、布良斯克(Bryansk)和頓巴斯。這並非增編行動,旨在盡快實現軍事目標,包括地面推進,主力為俄軍,也有烏東親俄民兵以及白羅斯軍協同作戰。回顧去年俄軍方在烏克蘭邊境的部署(其時名曰「演習」),一切都不足為奇。
前述俄軍轟炸的奧德薩,海岸附近尚有一支龐大的兩棲部隊,他們暫未採取行動。
據悉,已廢棄的原切爾諾貝爾核電廠(Chernobyl)亦在兩軍激戰當中。(03:04 2/25更新:切爾諾貝爾已經失陷)
由於傳感器能力有限、導航設備缺乏,俄軍無法於夜間發動進攻,不得不等到天亮才開始大軍開拔。這解釋了普京的宣戰時機。
先轟炸後進軍,俄軍最初優先目標似乎是機場(不分軍用民營)、防空系統、可能的指揮與控制中心、補給/彈藥庫,工廠,以及各地基礎設施。回應前述精準打擊,初期確實如是,但漸漸地變成無差別狂轟濫炸,包括民用醫院、住宅民房也不放過。
烏克蘭空軍對俄羅斯的來襲幾近無效,其地面攻擊機在俄軍早期空襲中遭受重創,而且戰鬥機數量有限;至於空防仍保有些許功能,且能擊落一些敵機。
烏克蘭地面部隊並未立刻受到打擊,至少他們能夠且戰且退,但在哈爾科夫有被包圍風險,該處戰況基本膠著。烏東地區的烏軍及志願民兵無疑被強大的俄軍近乎截斷,但迄今東部與北部戰線仍能與俄軍互有攻守,而非外間所謂的「士氣渙散」「潰不成軍」。
烏軍正努力用土地換取時間,並在部份據點增強防禦。策略上大概想迫使俄軍進入城市巷戰,抵消敵方巨大的裝甲優勢。不過假如缺乏外部強力介入,以拖待變則未必能消耗俄羅斯的虎狼之師。
南部戰線反而很少人提及。相對於北方、東方推進的困難,俄軍從克里米亞不斷湧入烏克蘭,途中幾乎沒有遇到重大阻礙,部隊似乎主要由空降軍(VDV)組成,但後期亦配備裝甲力量,越過聶伯河(Dnieper River)並佔領赫爾松(Kherson)。
而過去數小時內,俄軍動用極強機動性的部隊從南部突圍,透過空降突襲佔據基輔旁邊的戈斯托梅利(Gostomel)。
值得一提的是,俄羅斯並未用盡其電子戰或網絡能力:大舉入侵政府網站、干擾甚至中斷電話通訊設備,但不截斷網絡,讓烏克蘭民眾可傳送消息。當然後期或會調整,但此刻操作應經過深思熟慮,對目睹軍事襲擊、俄方假訊息滲透及新聞報道的烏克蘭人有威懾心戰作用,實屬可圈可點。